The Never Ever List™

無有害成分,
無添加,
純淨身心靈
讓我們來為你審查標籤——保持純淨天然。我們的成分黑名單包含所有我們禁止使用的成分,確保我們店裡的每一個產品都不會含有這些有害物質。我們做出這些選擇,不僅是出於對健康和環境的責任感,更因為我們對社群的福祉的關心。
我們的標準旨在為你帶來安心,讓你能夠無憂購物,確保自己每一個選擇都是最具良心的選項。
一組有機化合物,主要用作各種配方中的紫外線過濾劑。
- 其他名稱:苯酮-1,苯酮-2,苯酮-3(又名奧克賓膦),苯酮-4,苯酮-5,苯酮-6,苯酮-8,苯酮-9,苯酮-11,苯酮-12
- 用途:紫外線過濾劑,光穩定劑
- 為何不推薦:與內分泌干擾有關,並可能引起過敏反應
- 常見於:防曬霜、指甲油
一種用作防腐劑的化學化合物,幫助防止細菌污染。
- 其他名稱:2-溴-2-硝基丙烷-1,3-二醇
- 用途:防腐劑,殺菌劑
- 為何不推薦:已知會釋放甲醛(國際癌症研究機構認定的致癌物),並且是一種強烈刺激物,對環境有害,可能導致水中生物的毒性
常見於:洗髮水、護髮素和乳液
一種合成抗氧化劑,用於防止脂肪和油脂氧化,從而延長產品的保質期。
- 用途:抗氧化劑,防腐劑
- 為何不推薦:被分類為可能的致癌物和內分泌干擾物,BHA與各種健
- 問題有關,包括動物研究中的生殖和發育問題
- 常見於:化妝品、護膚品(如尿布膏和化妝品),以及含油脂的食品產品
一種合成抗氧化劑,用於防止氧化並延長產品的保質期。
- 用途:防腐劑
- 為何不推薦:疑似會引起肝臟、甲狀腺和腎臟問題。還對肺功能有潛在的損害和血液凝固影響有關。被分類為可能的致癌物
- 常見於:包裝食品、化妝品、護膚品、清潔產品和洗衣劑
一種因重型石油產品不完全燃燒產生的細黑粉末。
- 用途:顏料
- 為何不推薦:被分類為可能的致癌物,並可能產生呼吸相關問題
- 常見於:眼線筆、睫毛膏
一種由煤焦油蒸餾過程所產生的粘稠液體副產品。
- 用途:防腐劑,抗炎劑
- 為何不推薦:含有致癌化合物,長期接觸可引起皮膚刺激和其他健康問題
- 常見於:藥用洗髮水、護膚霜、藥膏和去頭皮屑處理產品
一種合成防腐劑,釋放甲醛以防止化妝品變質。
- 用途:防腐劑
- 為何不推薦:釋放甲醛,會引起皮膚刺激和過敏反應
- 常見於:護髮產品、化妝品和沐浴產品
一組有機化學化合物,用作乳化劑和表面活性劑。
- 用途:表面活性劑,pH調整劑
- 為何不推薦:對皮膚和眼睛造成刺激,並且可能形成致癌的亞硝胺
- 常見於:清潔劑、香皂、洗髮水、多用途清潔劑、洗衣劑和地板清潔劑
甲醛釋放劑是一組防腐劑,旨在隨時間釋放少量甲醛,以防止微生物生長。
常見的甲醛釋放劑:DMDM海因多因、咪唑啉基脲、雙唑啉基脲、季銨鹽-15、布羅諾普(2-溴-2-硝基丙烷-1,3-二醇)
- 用途:防腐劑
- 為何不推薦:釋放甲醛,甲醛是一種已知的致癌物。對敏感肌膚或呼吸問題的人尤其有害。
- 常見於:洗髮水、護髮素、沐浴露、潤膚霜、化妝品和清潔產品
甲醛釋放劑是一組防腐劑,旨在隨時間釋放少量甲醛,以防止微生物生長。
常見的甲醛釋放劑:DMDM海因多因、咪唑啉基脲、雙唑啉基脲、季銨鹽-15、布羅諾普(2-溴-2-硝基丙烷-1,3-二醇)
- 用途:防腐劑
- 為何不推薦:釋放甲醛,甲醛是一種已知的致癌物。對敏感肌膚或呼吸問題的人尤其有害。
- 常見於:洗髮水、護髮素、沐浴露、潤膚霜、化妝品和清潔產品
一組自然金屬元素(如鉛、汞、砷和鎘),這些金屬具有毒性,且常作為污染物出現在各種化妝品產品中。
- 用途:污染物,非刻意添加,作為雜質在製造過程中產生(不會列在成分標籤上)
- 為何不推薦:有毒,可能引發多種健康問題,包括神經系統損害、腎臟和肝臟損害以及發育問題
- 常見於:彩妝產品如口紅和眼線筆、皮膚美白霜和其他含有顏料的產品
一種常用於防曬霜和護膚產品中的化學成分,能吸收UVB射線。
- 用途:紫外線過濾劑
- 為何不推薦:它是一種潛在的內分泌干擾物,可能會干擾荷爾蒙功能。還與生殖和發育問題有關。並且對環境造成影響,尤其是對海洋生態系統。當沖洗進入海洋時,會導致珊瑚漂白和損害。
- 常見於:防曬霜、潤唇膏、潤膚霜、粉底
一種合成有機化合物,用於防曬霜和其他產品中,能吸收UVB和UVA射線。
- 用途:紫外線過濾劑
- 為何不推薦:潛在的內分泌干擾物,且對環境有污染,尤其對珊瑚礁有害,會導致珊瑚漂白和損害,嚴重影響海洋保護。
- 其他名稱:苯酮-3
- 常見於:防曬霜、潤膚霜、潤唇膏和含SPF的化妝品
一組廣泛用作化妝品和個人護理產品中的防腐劑。它們有助於延長產品的保質期,防止微生物生長。
- 用途:防腐劑
- 為何不推薦:有潛在的雌激素模擬效應,可能導致與乳腺癌風險和生殖相關問題。此外,它們在污水中的存在對生態造成影響,會影響水生生物的荷爾蒙平衡。
- 常見於:潤膚霜、洗髮水、護髮素、乳液、面部和沐浴清潔劑、化妝品
一種從石油、煤或油頁岩衍生的白色或無色的軟固體。
- 用途:增塑劑,溶劑
- 為何不推薦:可能含有引起癌症和其他皮膚問題的雜質。在護膚中,它會在皮膚上形成屏障,堵塞毛孔、引起皮膚刺激,並擾亂皮膚的自然濕度調節,對敏感肌膚或易長痘的皮膚有害。
- 常見於:潤膚霜、乳液、面霜、指甲油、潤唇膏和發膏
用於讓香水更持久和讓塑料更具柔韌性的化學品。
- 包括:苯基丁基鄰苯二甲酸酯(BBP),二丁基鄰苯二甲酸酯(DBP),二乙基鄰苯二甲酸酯(DEP)和雙(2-乙基己基)鄰苯二甲酸酯(DEHP)
- 用途:增塑劑,溶劑
- 為何不推薦:已知的內分泌干擾物,導致發育和生殖相關問題,包括早期青春期、精子數量減少和大腦發育的損害。它們的廣泛使用和在環境中的持久性引發了關於對人類健康和生態系統(包括野生動物)影響和擔憂。
- 常見於:香水、指甲油、發膏、鬍後水、空氣清新劑、香氛蠟燭、帶香味的清潔產品
一種用於化妝品中的塑料,旨在創造光滑、滑膩的表面,便於塗抹。
- 其他名稱:聚四氟乙烯甲基異丙基醚,DEA-C8-18四氟烷基乙基磷酸鹽,特氟龍
- 用途:質感增強劑,黏合劑
- 為何不推薦:若作為化妝品中的粉末吸入可能成為問題。其環境持久性和潛在的生物積累問題引發了進一步的擔憂。
- 常見於:粉底、壓縮粉、散粉、修容、眼影、睫毛膏和腮紅
一種季銨鹽,用作各種個人護理產品中的防腐劑。
- 用途:防腐劑,抗菌劑
- 為何不推薦:已知的甲醛釋放劑,甲醛是一種已知的致癌物
- 常見於:洗髮水、護髮素、護膚品和化妝品
SLS以其強大的清潔能力和泡沫生成能力而聞名,而SLES則是一種較溫和的變體。
- 用途:表面活性劑,起泡劑
- 為何不推薦:可能會對皮膚、肺部和眼睛造成刺激,並可能受到如1,4-二噁烷等潛在致癌副產品的污染。這些成分也引發了環境問題,對水中生命有毒
- 常見於:洗髮水、沐浴露、牙膏
一種來自鯊魚肝臟的天然油。
- 用途:潤膚劑,柔軟劑
- 為何不推薦:其來源促進了鯊魚過度捕撈,影響海洋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
- 常見於:潤膚霜和抗衰老霜
從煤焦油或石油衍生出來的清澈水不溶性液體。
- 用途:溶劑,油漆稀釋劑
- 為何不推薦:對神經系統有毒,暴露後可導致頭痛、頭暈和疲勞等症狀。長期暴露可能引發更嚴重的神經學和發育問題。對孕婦尤其危險,會影響胎兒發育。甲苯對環境也是一個問題,因為它會對空氣和水造成污染
- 常見於:指甲油、染髮劑和油漆
一種抗菌化學劑,用於個人護理產品中。
- 用途:抗菌劑,防腐劑
- 為何不推薦:內分泌干擾物,並且促使抗生素抗藥性細菌的發展。還發現在人體液體中,引發對其長期健康影響的質疑。對環境有持久性,並可能積累於水生生態系統,對野生動物造成負面影響
- 常見於:臉部清潔劑、沐浴露、洗手液、止汗劑和清潔劑
一種抗菌劑,用於減少或防止細菌污染。
- 用途:抗菌劑、防腐劑
- 為何不推薦:干擾荷爾蒙干擾,並促進抗生素抗藥性細菌的發展。它也會在環境中持久存在,並對水中生命產生負面影響,擾亂生態系統。
- 常見於:臉部清潔劑、沐浴露、抗菌香皂和消毒劑
一種揮發性化合物,因其強效去油和玻璃清潔能力而常用於清潔產品中。
- 用途:清潔劑、去油污劑
- 為何不推薦:氨氣體會刺激眼睛、呼吸道和皮膚,高劑量接觸可能導致嚴重健康問題。
- 常見於:玻璃清潔劑、地板拋光劑、浴室清潔劑
一種季銨化合物,具有抗菌特性,可用於表面消毒。
- 用途:消毒劑、防腐劑
- 為何不推薦:可能對皮膚和呼吸道造成刺激,對水生生物有毒。
- 常見於:消毒噴霧與濕巾、洗手液
一種用作防腐劑的化學化合物,幫助防止細菌污染。
- 其他名稱:2-溴-2-硝基丙烷-1,3-二醇
- 用途:防腐劑、殺菌劑
- 為何不推薦:已知會釋放甲醛(國際癌症研究機構認定的致癌物),並且是一種強烈刺激物,對環境有害,可能導致水中生物的毒性。
- 常見於:家用清潔劑、個人護理產品
一種合成抗氧化劑,用於防止產品變質。
- 用途:防腐劑
- 為何不推薦:可能影響肝臟、甲狀腺和腎臟功能,也可能引致肺功能損害和血液凝固異常,被列為可能致癌物。
- 常見於:清潔產品、洗衣劑
一種溶劑,可溶解污垢和油脂,並降低水的表面張力。
- 用途:防腐劑
- 為何不推薦:可能影響肝臟、甲狀腺和腎臟功能,也可能引致肺功能損害和血液凝固異常,被列為可能致癌物。
- 常見於:清潔產品、洗衣劑
一組有機化合物,常用作乳化劑和表面活性劑。
- 用途:表面活性劑、pH 調節劑
- 為何不推薦:可能對皮膚和眼睛造成刺激,可能與致癌性亞硝胺的形成有關。
- 常見於:清潔劑、肥皂、萬用清潔劑、洗衣劑、地板清潔劑
一種揮發性有機化合物,因其防腐特性可防止化妝品受微生物污染。
- 用途:防腐劑
- 為何不推薦: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認定其為已知致癌物,可能引起過敏反應、皮膚刺激,長期接觸增加癌症風險。
- 常見於:消毒劑
一類防腐劑,會隨時間釋放少量甲醛,以抑制微生物生長
- 常見釋放甲醛的防腐劑:DMDM 乙內酰脲、咪唑烷基脲、雙咪唑烷基脲、季銨鹽-15、溴硝丙二醇 (Bronopol)
- 用途:防腐劑
- 為何不推薦:會釋放甲醛,已知為致癌物,對敏感肌膚或有呼吸道問題者影響較大。
- 常見於:清潔產品
天然存在的金屬元素(如鉛、汞、砷和鎘),常以污染物形式出現在各種化妝品中。
- 用途:污染物,並非刻意添加,作為雜質在製造過程中產生(不會列在成分標籤上)
- 為何不推薦:重金屬可能在人體內累積,導致皮膚刺激、神經損傷、腎臟與肝臟損害,長期接觸有可能影響發育。
- 常見於:塗料、農藥、老舊管道影響的水產品
一組用於防污、防油和防水的化學物質。
- 用途:抗污防水劑
- 為何不推薦:難以分解,易殘留於環境中,可引致癌症、甲狀腺疾病等嚴重健康問題。
- 常見於:清潔產品、不沾塗層、抗污地毯
一種鹽類,可軟化水質並增強洗滌劑的清潔效果。
- 用途:水質軟化劑、洗滌增效劑
- 為何不推薦:促進藻類過度生長,破壞水生生態系統。
- 常見於:洗碗機清潔劑、洗衣劑
一類化學物質,可延長香味持久度並使塑膠更具柔韌性。
- 包括:鄰苯二甲酸苯基丁酯 (BBP)、鄰苯二甲酸二丁酯 (DBP)、鄰苯二甲酸二乙酯 (DEP)、鄰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 (DEHP)
- 用途:增塑劑、溶劑
- 為何不推薦:已知的內分泌干擾物,導致發育和生殖相關問題,包括青春期提前、精子數量減少、腦部發育影響。此外,這類化學物質的持久性可能對人類健康和生態系統造成長期影響。
- 常見於:含香料的清潔產品
一種合成材料,具有極強的耐熱性、耐化學性及絕緣性。
- 其他名稱:聚全氟甲基異丙基醚、DEA-C8-18 全氟烷基乙基磷酸鹽
- 用途:不沾塗層、清潔設備的保護層
- 為何不推薦:過熱時會釋放有毒氣體,接觸可能影響荷爾蒙、免疫系統,並可能具有致癌風險。此外,這類化合物極易在環境和人體內累積,難以分解。
- 常見於:不沾鍋具、防水織物保護劑
一種透明、不溶於水的液體,來自煤焦油或石油。
- 用途:溶劑、稀釋劑
- 為何不推薦:對神經系統有毒,可能引起頭痛、頭暈、疲勞,長期接觸可能導致嚴重的神經和發育問題。孕期接觸甲苯可能影響胎兒發育。此外,甲苯對環境有害,會造成空氣和水污染。
- 常見於:油漆稀釋劑
一種抗菌劑,可減少或防止細菌污染。
- 用途:抗菌劑、防腐劑
- 為何不推薦:可能干擾內分泌系統,並促進抗生素耐藥細菌的發展。此外,三氯生在環境中難以降解,可能影響水生生態系統。
- 常見於:抗菌肥皂、消毒劑
這些是合成物質,設計用來模仿天然成分的味道。
- 為何不推薦: 人工香料在營養補充品中並非必需,可能引起過敏反應或其他健康問題,特別是對敏感人士。天然替代品可提供風味,無需使用合成化學物質。
- 常見於:有味道的維生素軟糖、咀嚼片、蛋白質補充品
在實驗室合成的化學物質,用於提升產品的視覺吸引力。
- 為何不推薦: 人工色素會引起行為問題及過敏反應,對補充品的功效並無幫助,可用天然色素取代。
- 常見於:兒童維生素、部分膠囊與錠劑中,用來增強外觀
用來取代糖分的合成物,可提供甜味但無熱量。
- 為何不推薦: 可能影響身體調節熱量攝取與血糖水平的能力。長期使用可能會引致代謝失調等健康問題。
- 常見於:咀嚼維生素、低熱量蛋白粉
從玉米提煉出的高度加工液態糖。
- 為何不推薦: 容易引致肥胖及其他代謝性疾病,對促進健康的補充品來說並非必要成分。
- 常見於:液態補充品、蛋白奶昔、發泡錠
用於增加補充品體積或輔助製造過程的惰性物質。
- 為何不推薦: 可能稀釋有效成分,降低補充品的效能,並可能引起消化問題。
- 常見於:膠囊、錠劑、粉狀混合物,主要用來降低生產成本
經過化學處理,使其在室溫下保持固態的油脂,常會產生反式脂肪。
- 為何不推薦: 可能提高壞膽固醇(LDL)並降低好膽固醇(HDL),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
- 常見於:片劑補充品的結合劑,有時也用於維生素軟糖,以增強質感與延長保存期限
來自石油的衍生物,可能被用於食品與補充品的某些添加劑製造過程中。
- 為何不推薦: 這些副產品可能有危害,引致癌症及其他嚴重健康問題,在健康產品中屬於不必要且潛在危險的成分。
- 偶爾見於:用作膠囊與錠劑的潤滑劑或塗層
最後更新於 2025 年 3 月
資料來源
European Commission Scientific Committee on Consumer Safety (SCCS), 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 (IARC), The European Chemicals Agency (ECHA), California Prop 65 Chemical List, Cosmetic Ingredient Review (CIR), Agency for Toxic Substances and Disease Registry (ATSDR), Environmental Working Group (EWG),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NIH).